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,因1959年发掘的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而得名。主要分布在山东省泰山周围地区,东达黄河之滨,北抵渤海南岸,西到鲁西平原东部边缘,南及江苏省淮北一带。大汶口文化分为三期,早期为公元前4200—前3600年;中期分为公元前3600—前3100年;晚期为公元前3100—前2600年。大汶口文化中、晚期的墓葬出现严重的贫富分化,一些富有的大墓,墓穴规模宏大,使用木椁葬具,有大量精美的陶器和石骨器,有些多达一百多件,而且还有精美的玉器和象牙器等。而那些十分简陋的小墓,墓穴仅容一具尸骨,随葬品只有一两件豆、罐之类的陶器,有的甚至一无所有。大汶口墓地大墓与小墓的这种反差,说明大汶口居民内部已出现财富和社会地位上的分化。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发现有“炅”、“钺”、“斤”等陶文符号。